- 九恼──佛具九恼 → 九惱──佛具九惱
- ﹝出大智度論并興起行經﹞ 如來已離一切障礙, 成就無量諸勝功德, 豈有如是種種業報之實。 蓋亦善巧方便, 令諸眾生, 知造善惡業因, 必有苦樂果報。 故說此九種惱事也。 〔一、 六年苦行〕, 佛言: 往昔波羅柰城邊, 有婆羅門子, 名火鬘; 復有瓦師之子, 名護喜。 二子少小心相敬念。 護喜謂火鬘曰: 共見迦葉如來。 火鬘答曰: 何用見此髡道人。 如是至三後日, 護喜復曰: 可共暫見。 答曰: 何用見此髡頭道人。 何有佛道。 於是護喜捉火鬘頭曰: 為汝共見如來。 火鬘驚怖, 心念此非小緣, 必有好事耳。 即曰: 今放我頭, 我共汝去。 既至佛所, 禮迦葉足。 護喜白佛: 火鬘不識三寶, 願佛開化。 火鬘睹佛相好, 心生歡喜, 出家學道。 時火鬘者, 即我身是。 護喜者, 我為太子逾城出家時, 作瓶天子導我者是。 我往昔以惡言道迦葉佛, 故受諸苦報。 由此餘殃, 今欲臨成佛時, 復受六年苦行也。 (梵語波羅柰, 華言江遶城。 梵語婆羅門, 華言淨行。 梵語迦葉, 華言飲光。 三寶者, 佛寶、 法寶、 僧寶也。 作瓶天子, 即色界淨居天也。 ) 〔二、 孫陀利謗〕, 佛言往昔波羅柰城, 有博戲人, 名淨眼。 時有婬女, 名鹿相。 淨眼誘此女人, 共車出城, 至樹園中, 共相娛樂。 時彼園中, 有辟支佛修行道法。 淨眼待辟支佛入城乞食, 遂殺鹿相, 埋辟支佛廬中。 後累辟支佛, 將至死地。 淨眼見已, 即起悲心, 我所造作, 自當受之。 故自說罪因, 國王即殺淨眼。 時彼淨眼者, 則我身是。 彼鹿相者, 孫陀利是。 以是因緣, 無數千歲, 受無量苦。 今雖得佛, 由此餘殃, 故獲孫陀利女謗也。 (辟支佛, 梵語辟支迦羅, 華言緣覺。 ) 〔三、 木槍〕, 佛在羅閱祇竹園精舍, 入城乞食。 忽有木槍, 迸在佛前。 心自念言, 此是宿緣, 我當受之。 眾見驚愕。 佛復心念: 現償宿緣, 使眾人見, 不敢造惡。 便踊身虛空, 去地一仞。 木槍逐佛, 乃至七由延, 槍亦隨之。 佛於空中化一青石。 厚闊十二由延, 佛立石上, 槍即穿石出在佛前; 又化地水火風, 各厚闊十二由延, 佛立其上, 槍亦穿過。 佛復上四天王宮, 次第乃至梵天, 槍亦次第而上, 至於佛前。 所過諸天, 與說宿緣。 佛復從梵天下, 至羅閱祇城, 槍亦尋下。 國人隨從, 看此因緣, 佛恐眾人見償此緣, 皆悶死。 是故佛語眾人, 各自還歸, 亦敕諸比丘眾, 各還房已。 佛便心念, 當償宿緣。 遂疊大衣, 敷座而坐。 即展右足, 木槍便從足趺徹過。 舍利弗等, 皆至佛所, 禮拜慰問。 為說宿緣: 往昔有兩部主賈客, 入海取寶, 後遇水漲爭船。 第二部主與第一部主格戰。 第二部主以鑹矛, 鑹第一部主腳過, 即便命終。 佛告舍利弗, 爾時第二部主者, 即我身是。 第一部主者, 今提婆達兜是。 我時鑹彼腳, 以是因緣, 受諸苦報。 今雖得佛, 由此殘緣, 故受木槍刺腳也。 (梵語羅閱祇, 華言王舍城。 梵語由延, 即由旬, 華言限量。 四天王者, 東方持國天王、 南方增長天王、 西方廣目天王、 北方多聞天王也。 梵語比丘, 華言乞士。 梵語舍利弗, 華言鶖子。 梵語提婆達兜, 亦云提婆達多, 又云調達, 華言天熱。 ) 〔四、 馬麥〕, 佛言過去世時, 有比婆葉如來, 在槃頭摩跋城中, 與大比丘眾俱。 有槃頭王與諸臣民請佛供養, 及比丘僧, 佛默然許之。 王還, 具饌已畢, 即執香爐, 啟曰: 唯願屈尊來受我供。 佛敕大眾往詣王宮。 食畢各還。 時為病比丘取食而歸。 爾時城中有婆羅門, 教五百童子。 佛從婆羅門所過時, 婆羅門見食香美, 便起妒意。 此髡沙門, 正應食馬麥, 不應食甘饌。 亦教童子言, 此等師主, 皆食馬麥。 時婆羅門者, 即我身是。 五百童子者, 五百羅漢是。 我時言他食馬麥故, 受諸苦報, 今雖得佛, 由此殘緣, 我及眾等於毗蘭邑食馬麥九十日也。 (梵語沙門, 華言息心, 又云勤息、 比婆葉、 槃頭摩、 跋毗蘭俱無翻。 ) 〔五、 流離王殺釋種〕, 佛在世時, 波斯匿王新紹王位, 使臣求親於迦毗羅國釋種之家, 時摩訶男婢生一女, 顏貌端正, 送與波斯匿王。 後生一子, 名曰流離。 及年八歲, 與梵志子好苦, 詣摩訶男家。 時迦毗羅國新起一講堂, 欲請如來於中供養。 爾時流離太子往至講堂, 即陞師子之座。 時諸釋種見之, 罵言: 此婢生物, 敢入中坐。 於是出語梵志子好苦曰: 此諸釋種, 捉我毀辱, 乃至於此。 我後紹王位時, 汝當告我此事。 流離太子後紹王位, 好苦以前事告之。 流離集兵往伐釋種。 佛告比丘, 往昔之時, 此羅閱城有捕魚村。 時世饑儉, 彼村有池多魚。 時城中人向於池中捕魚食之。 池中有二種魚, 一名麩, 二名多舌, 各懷報怨。 時有一小兒在岸, 見魚跳而喜, 以杖打彼魚頭。 爾時羅閱人者, 今釋種是。 麩魚者, 今流離王是。 多舌魚者, 今梵志好苦是。 小兒者, 即我身是。 以是因緣, 故流離王殺釋種也。 (梵語波斯匿, 華言勝軍。 梵語迦毗羅, 華言黃色。 ) 〔六、 乞食空缽〕, 佛嘗入婆羅門聚落中乞食不得, 空缽而還。 〔七、 旃荼女謗〕, 佛言往昔有佛, 名盡勝如來。 會中有兩種比丘, 一名無勝, 一名常歡。 時波羅柰城有大愛長者婦, 名善幻。 兩種比丘往來其家, 以為檀越。 無勝比丘為斷漏故, 供養無乏。 常歡比丘結使未除, 供養微薄。 常歡比丘興嫉妒心, 誹謗無勝與善幻通, 不以道法供養, 乃恩愛耳。 時常歡者, 則我身是。 善幻婦者, 今旃荼是(旃荼亦名旃沙)。 我時謗無勝, 故受諸苦報, 今雖得佛, 由此餘殃, 我為外道比丘王臣說法之時, 卻被多舌童女, 繫盂起腹, 來至我前, 謗曰: 沙門何以不說家事?乃說他事。 今汝自樂, 不知我苦。 汝先共我通, 使我有身, 今當臨月。 事須酥油以養小兒, 盡當給我, 爾時眾會皆低頭默然。 時釋提桓因化作一鼠, 入其衣裹, 嚙盂繫斷, 忽然落地。 眾等見已, 皆大歡喜。 (旃荼, 梵語具云旃荼羅, 華言嚴幟, 又云屠者。 謂惡業自嚴行時, 搖鈴持竹為標幟也。 梵語檀, 華言施。 言檀越者, 華梵兼舉耳。 謂能行施, 則超越貧窮之海也。 斷漏者, 言斷生死之漏也。 結使者, 即惑業也。 梵語釋提桓因, 華言能天主。 ) 〔八、 調達推山〕, 佛往昔於羅閱祇城, 有長者名須檀, 家富多財, 子名須摩提。 其父須檀命終已後, 摩提異母弟名修耶舍摩提, 不欲與弟分財。 一日與弟執手, 共登耆闍崛山, 將至高崖, 便推置崖底, 以石塠之, 其弟命絕。 佛告舍利弗: 長者須檀者, 我父王白淨是也。 須摩提者, 則我身是。 修耶舍者, 今提婆達多是也。 以是因緣, 我於耆闍崛山經行, 為提婆達多舉崖石以擲我頭, 山神以手接石, 石邊小片, 迸中我腳, 拇指破而血出。 (梵語耆闍崛, 華言鷲頭, 即靈鷲山也。 須檀、 須摩提俱無翻。 ) 〔九、 寒風索衣〕, 佛於阿羅婆伽林中, 冬至前後, 八夜寒風破竹, 嘗索三衣禦寒。 (阿羅婆伽無翻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